发明固体杨枝甘露的人是天才
导读:最近刷微博,总能刷到网友晒的“杨枝甘露棒冰”——咬开是芒果的甜香裹着西米的Q弹,连包装纸上的糖霜都要干净。#杨枝甘露棒冰#话题破2亿阅读的热度里,有人留言:“发明固体杨枝甘露
发明固体杨枝甘露的人是天才
最近刷微博,总能刷到网友晒的“杨枝甘露棒冰”——咬开是芒果的甜香裹着西米的Q弹,连包装纸上的糖霜都要干净。#杨枝甘露棒冰#话题破2亿阅读的热度里,有人留言:“发明固体杨枝甘露的人是天才吧?”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些“固体甜意”的根,其实扎在上海人民广场一家老甜品店的杯子里。
2007年的夏天,谢焕城的“谢记甜品”刚开一年。一位老顾客捧着碗装杨枝甘露犯愁:“能打包吗?我带回去给孩子尝。”谢焕城看着晃荡的椰奶突然想:“为什么不能把杨枝甘露装进杯子里?”这一试就是半年——芒果粒切到0.8cm刚好能吸进吸管,西米煮到透心却不烂,容量从360ml加到500ml……直到第一杯杯装杨枝甘露递出去,老顾客吸了一口笑:“这才是能揣着走的甜。”
谁也没料到,这杯“能揣着走的甜”会卖15年。从“谢记甜品”到2015年更名为“7分甜”,从苏州十全街的小店到全国1000多家门店,杨枝甘露始终是菜单上的“销冠”。连喜茶、蜜雪冰城都跟着推出同款时,网友认准的还是那句:“杨枝甘露就喝7分甜。”
而那些火出圈的“固体杨枝甘露”,其实是7分甜“玩”出来的创新:和光明合作的杨枝甘露雪糕,把芒果肉冻进冰里;登上热搜的杨枝甘露棒冰,用椰子水代替冰碴——这些“固体版”没丢杨枝甘露的魂,反而把“甜”延伸到了更多场景:上班路上咬一根,下午茶一口,连冬天都有人囤在冰箱里。
去年七夕,7分甜做了件“怀旧事”:经典杨枝甘露价格回落到2007年的12元,还出了款双面吸管套——一面印“谢记甜品”,一面印“7分甜”。评论区炸出一堆老粉:“我高中就喝谢记的杨枝甘露,现在带娃来买,还是那个味儿。”“12块的价格,喝的是青春啊。”
今年七夕,7分甜又悄悄变了——slogan从“更好喝”改成“好喝,更健康”。芒果要当季冷链到店,当天冷榨成汁;清椰杨枝甘露用植物基椰子水做基底,糖度卡着“7分”的分寸,连质检都有专门实验室。谢焕城说:“以前是让大家‘喝到甜’,现在要让大家‘喝得安心’。”
有老顾客尝了清椰味杨枝甘露,拍着杯子说:“以前喝一杯就腻,现在能连喝两杯,像把夏天的风吸进嘴里。”而这股“风”,其实吹了15年——从碗装到杯装,从液体到固体,变的是形态,不变的是谢焕城对着芒果粒、西米和椰奶的较真。
现在再看那些晒杨枝甘露棒冰的朋友圈,突然懂了:大家追的不是“固体”,是那种“不管过多少年,还是原来的甜”的安心。就像网友说的“发明固体杨枝甘露的人是天才”,但更准确的是:15年前那个为老顾客改杯子的年轻人,把“甜”熬成了能穿越时间的汤——越熬越浓,越熬越醇。
其实“天才”从来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称呼。它藏在切了无数次的芒果粒里,藏在调了无数次的配方里,藏在15年不变的老顾客回忆里。而这份“藏不住的甜”,才是最打动人心的秘密。